出臺背景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和防震減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防震減災提供根本遵循?!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對防震減災工作作出部署,為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地震監測站網布局需要進一步優化,地震預報依然是世界性難題,地震預警服務剛剛起步,科技創新對事業支撐引領作用不夠,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不夠普及,社會力量參與和市場機制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思路和目標
《規劃》基本原則是做到六個堅持。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高質量發展。三是堅持預防為主,防范重大風險隱患。四是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協調。五是堅持改革創新,依法治理。六是堅持開放合作,融合發展。
主要三大指標
地震監測預報報警
地震災害風險防治
地震應急響應服務
重點任務
一是提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完善水庫、核電等專業監測臺網,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監測能力。發展空間對地觀測技術應用,探索無人機探測和船載綜合物理觀測技術。實施地震臺站改革。加強地震預報。構建區域斷層模型,探索地震數值預測和綜合概率預測。建設全國一體化分析會商技術平臺,完善地震預測評價機制。建立新時代專群結合模式。強化預警服務,建成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引導社會力量共建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建設多終端立體化傳播平臺,精準發布地震預警信息,為社會公眾和高鐵等行業用戶提供預警服務。
二是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摸清風險底數,繼續推進全國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查清地震災害危險源與風險源。建設國家級業務平臺。建立完善地震區劃分級管理機制,編制新一代地震區劃圖。強化抗震設防,深化地震安全性評價“放管服”改革。推動提升地震災害防御工程標準和重點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形成差別化的抗震設防要求制度體系。繼續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增強城市韌性,推動國土地震區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建設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地震災害危險源監測系統和重大風險源健康診斷與風險預警技術系統。建立京津冀地區地震災害防范聯防聯控機制。推動構建城市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責任體系。
三是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建設與升級改造。推進地震專業救援隊伍標準化建設。加強規范和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地震救援。制定重特大地震應對方案。構建地震應急信息服務統一平臺。開展年度重點省份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組織開展地震災害快速評估。推進地震現場應急隊伍標準化建設。組織開展地震現場調查、災害損失評估和烈度評定。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科學考察。
四是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面向政府地震應急管理,提供決策服務。面向社會公眾,拓展地震速報等公眾服務。面向重點行業和國防建設,強化地震安全性評價等專業服務。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重要活動,強化地震安全保障等專項服務。制定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產品清單和服務標準。提升地震數據精準度,推進服務產品規劃、設計和研制。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創新公共服務工作機制。
五是加強地震科技支撐。做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站以及局屬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站體系建設。開展大地震孕育發生過程監測與預測預報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加強區域研究所建設。加快推進地震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前店后廠”工作格局。地震科技體制改革突出創新、結果和實績導向。持續實施地震人才工程。
六是加強數字技術賦能。構建國家級綜合地震災害風險基礎數據中心,構建云架構下統一的地震數據環境。
七是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強化科普陣地建設。整合全國科普資源,建設融媒體中心,推進科普品牌體系建設,推動防震減災科普產業化發展。
八是加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制修訂防震減災業務和服務標準。運用“互聯網+監管”手段,提升執法效能。
重點工程
一是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工程,建成國際領先的多學科高時空分辨率地震科學觀測網、地震預測與防震減災應用分析平臺和地震災害鏈觀測實驗平臺。
二是國家地震監測臺(站)網改擴建工程,通過改擴建地震固定監測站,升級觀測設備,形成布局科學、技術先進、功能完備、流程集約、協同高效的地震監測臺(站)網體系。
三是第六代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工程,編制新一代地震區劃圖,修訂國家強制性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建設地震災害風險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地震區劃業務體系。
四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大震災害情景構建及風險防控工程,開展城市群地震災害危險源與重點風險源調查,拓展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網絡城市地震安全服務,開展京津冀地區大震情景構建。
五是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化工程,建設統一標準、開放接口、云端部署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防震減災融媒體中心和中國數字地震科普館。
六是“一帶一路”建設地震安全保障工程,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地震減災合作機制建設,提高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基礎能力。
七是新疆、西藏防震減災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加密地震監測臺網,提升南天山—帕米爾地區、川藏鐵路沿線和西藏綜合地震監測能力,開展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完善地震災害防治業務體系。
八是地震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升級改造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建立國家地震災害救援培訓服務網絡和重特大地震精準救援指揮調度輔助決策平臺。
*文章部分圖片文字內容源自于網絡,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文章僅作知識交流所用